金革唱片100年2月新品發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重建五十週年紀念音樂會+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聯合音樂會

2011021210:29

 

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聯合音樂會(JOINT CONCERT TEL AVIV 1990 Berlin-Israel)

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聯合音樂會
Berliner Phiharmoniker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Israel Phiharmonic Orchestra
以色列愛樂管絃樂團
Conductor: Zubin Mehta
指揮: 祖賓.梅塔
Viviane Hagner / Violin
小提琴: 薇薇安.哈格娜
Sharon Kam / Clarinet
豎笛:莎朗.卡姆
1990 Fredric Mann-Auditorium Tel-Aviv
錄製於1990年4月18號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佛德列克
曼音樂廳

1990年,柏林愛樂在睽違半世紀後再次踏上以色列這塊土地!上一次柏林愛樂來到地中海東濱這塊土地時,以色列還不是一個國家呢!1990年4月18號,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在特拉維夫市(Tel Aviv)的佛德列克
R曼音樂廳(Fredric R. Mann Auditorium)舉行東西兩大樂團的首次聯合音樂會,這次演出除了讓兩地音樂家彼此互相交流切磋外,更代表了這兩個國家終於願意真正放下二次大戰當年納粹實施種族清洗政策的切齒仇恨、也代表這兩個民族的正式和解,雙方皆願成為世界公民,共同邁向璀璨未來。
這次音樂會,以色列方面早在1971年起就開始籌備,雙方的團員也都極希望共同合作來增進彼此的了解。過去以色列愛樂巡迴歐洲,柏林總是舉雙手邀請的城市,然而卻在多年後的1990年,以色列才取得內部共識,正式邀請世界第一的柏林愛樂前來巡迴,而且一次就舉行了七場音樂會。這次聯合音樂會不僅促進了兩個國家的文化交流,更透過音樂這個人類共通的語言,提醒人們,人性的善良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
在整個音樂會中,柏林與以色列兩大樂團行政單位無論在曲目、團員安排、獨奏家乃至樂團服裝的安排上,都煞費苦心。不僅力求演出曲目上兩大樂團的平衡,演出服的顏色上也是柏林愛樂的黑與以色列愛樂的白對比鮮明;另外德國小提琴家哈格娜與以色列愛樂的合奏與以色列豎笛家莎朗卡姆與柏林愛樂的搭配,也充滿著和解意涵。最後壓軸的貝多芬多命運交響曲,雙方團員交錯混座的景象,正是雙方在經過無數斡旋之後的共識。不向命運低頭,追求音樂與生命的真善美,正是這場聯合音樂會最崇高的意味所在。

收錄曲目
1. 開場:
Paul Ben-Haim: ”Psalm”(Berlin-Israel)
保羅
班海姆:詩曲 - 第一號交響曲 - 第二樂章
(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聯合演出)

2 . Camille Saint-Sae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28 (Israel)
聖桑:為小提琴與管弦樂團所作的序奏與輪旋隨想曲(以色列愛樂)Soloist :Viviane Hagner 小提琴獨奏:薇薇安
哈格娜

3. Carl Maria von Weber: Concertin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op.26 (Berliner)
卡爾
馬利亞韋伯:給豎笛與管絃樂團的小協奏曲(柏林愛樂)
Soloist : Sharon Kam 豎笛獨奏:莎朗.卡姆

4. Maurice Ravel: La Valse (Berlin-Israel)
莫里斯
拉威爾:華爾茲(圓舞曲)(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聯合演出)

5.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s No.5 Op.67 in C Minor (Berlin-Israel)
路德維希
貝多芬: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柏林愛樂與以色列愛樂聯合演出)
1st movement: Allegro con brio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
2nd movement: Andante con moto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
3rd Scherzo Allegro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
4th AllegroAllegro
第四樂章「終曲-快板」

6. A Few Words On The Occasion
祖賓梅塔-音樂會獻詞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重建五十週年紀念音樂會(Wiener Opernfest 2005)

重建完成重新開幕。當年的開幕歡樂之夜係由大師貝姆指揮演出貝多芬歌劇《費德里歐》,奧國國家電視台也首度做現場轉播。經過五十年的光輝燦爛,該劇場於2005年11月5日特別安排紀念音樂會。

首先由小澤征爾指揮貝多芬《里歐諾蕾第三序曲》,接著梅塔指揮四段莫札特《唐喬望尼》選粹(漢普森、葛貝洛娃等擔綱),韋瑟莫斯特指揮理查.史特勞斯《沒有影子的女人》選粹(黛伯拉.波拉斯基等擔綱),提勒曼指揮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選粹(安姬麗卡.柯許拉格等擔綱),蓋提指揮威爾第《阿伊達》選粹(多明哥、芭莎等擔綱),提勒曼指揮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選粹(特菲爾擔綱),最後以小澤征爾指揮貝多芬《費德里歐》選粹(漢普森、黛伯拉.波拉斯基等擔綱)壓軸。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歌劇迷非買不可!

阿格妮絲.芭兒莎Agnes Baltsa
普拉西多.多明哥Placido Domingo
伊迪塔.葛貝洛娃Edita Gruberova
布萊恩.特菲爾Bryn Terfel
伊迪柯.萊夢達Iidiko Raimondi
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
安潔莉卡
柯許拉格Angelika Kirchschlager
約翰
博塔Johan Botha
包茲
丹尼爾Boaz Daniel
華特
芬克Walter Fink
費魯奇歐.佛拉奈多Ferrucio Furlanetto
索依蕾
伊索柯斯基Soile Isokoski
法蘭茲
葛朗德哈柏Franz Grundheber
娜迪亞
克拉絲蒂娃Nadia Krasteva
琪妮亞
庫蜜兒Genia Kuhmeier
黎卡妲
梅貝絲Ricarda Merbeth
哈爾維格
皮可拉羅Herwig Pecoraro
黛博拉
波拉絲基Deborah Polaski
麥可
謝德Michael Schade
佛可
史托克曼Falk Struckmann
喬治
堤西Georg Tichy
維奧蕾塔
烏瑪娜Violeta Urmana

2005年11月5日錄製於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現場
Recorded live at the Wiener Staatsoper, 5 November 2005
導演:布萊恩.拉格
Directed by Brian Large

1945年,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象徵: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因受到二次大戰戰火波及而嚴重受損,戰後新政府在原址上規劃重建劇院,歷經十年光景於1955年11月5日才重建完成。50年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持續它光輝燦爛的歲月,並在2005年11月5日,由劇院當局安排了一場盛大的重建半世紀紀念音樂會,邀請二十二位過去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發光發熱的聲樂家,以及五位當今樂壇最重要的指揮一同參與了這場盛會,也藉由聲樂家們再次揮灑歌唱的靈性,重現歌劇院兩個半世紀以來的榮光及向先輩音樂家們致上最高的緬懷。

整場音樂會的演出內容,在劇院當局的精心安排下,以貝多芬。莫札特、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與威爾第等歌劇大師的代表作品選粹作為主軸。這些經典名作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成立兩百多年史上,全都是具備指標意義的作品,也是劇院本身最富權威色彩的標準劇碼,劇院靈魂之所在。特別是有部份演出劇目,在劇院裡使的轉捩點上,占有著顯著的地位,例如音樂會一開始,由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現任音樂總監小澤征爾所指揮的貝多芬《第三號蕾奧諾拉序曲》,這是貝多芬為他唯一歌劇《費黛里奧》所譜的序曲,也是1955年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重建落成時,由大師貝姆索指揮的開幕曲,在劇院的重生上,象徵著重大意義。

緊接在序曲之後,由梅塔帶來了莫札特歌劇《唐唐喬萬尼》選粹,這齣莫札特最受歡迎的歌劇,正是1881年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原址落成時所演出的劇碼。接著提勒曼演出理查
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選粹,讓此場音樂會籠罩在古典浪漫風格的氛圍裡,而這也是理查史特勞斯這位與劇院關係密切的作曲家最出色的傑作。接下來由蓋提指揮的威爾第《阿依達》選段,則是表達對劇院第二任指揮威爾第的感念,因為1875年威爾第首部在維也納演出的作品正是《阿依達》。接著由提勒曼再次出場,指揮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選段,則是向歌劇改革家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第一任指揮的禮讚。最後,由2010年9月甫履新的維也納國家劇院音樂總監-魏瑟莫斯特登場指揮理查史特勞斯技巧極其艱難,且正是在劇院首演的作品《沒有影子的女人》,完美的表現證明了歌劇院實力之所在。音樂會最後,由小澤征爾再次指揮貝多芬《費黛里奧》選粹作為壓軸,透過這份演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回顧了過去的榮耀,同時也展望了歌劇院的下一個50年。